2019年11月8日至11日,清史所組織2018級博士、碩士研究生開展赴承德考察活動,由胡恒老師帶隊,清風學社具體組織。本次行程考察地點包括清東陵、避暑山莊、外八廟、磬錘峰及金山嶺長城,兼具人文及自然景觀,不但能親臨現場,體會制造清代政治的權力細節,更能在實際的地理場域中,感受自清代權力中心至內藩蒙地之間的自然環境。
11月8日上午,參與考察的師生乘大巴首先前往位于遵化的清東陵,清東陵管委會副主任、曾登上《百家講壇》的趙英健老師為大家提供熱情接待和精彩講解。清東陵作為中國古代皇家墓園發展的集大成者,不但是歷史學、歷史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對象,還是建筑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景觀。而其中構建整體風水結構的核心,當屬作為清東陵中心線的孝陵神路。沿著近通帝陵、遠銜群山的古神路前行,則如穿梭于時空隧道之中。在清東陵,考察隊一行著重參觀了慈禧陵及乾隆的裕陵。慈禧陵坐落于主神路西側、慈安陵與裕妃園寢之間,除以用度彰顯地位外,慈禧陵還在其他一些方面體現自身的特殊性:比如,慈禧陵在神路區增建了下馬牌,為后陵首見,無疑是想向昭西陵看齊的標志;又如,慈禧陵還為自己建造了神道碑亭,而咸豐皇帝的定陵都裁撤了圣德神功碑亭,可見慈禧權力欲望之強烈;此外,隆恩殿四周圍欄上還有龍鳳標識,但無一例外以鳳在上、龍在下的形式出現,體現了慈禧對皇權象征的擠壓。這些都是慈禧陵獨一無二的特質。乾隆的裕陵緊鄰順治的孝陵,整體建置充滿了黃教色彩,體現了他集帝王與教主角色于一身的政治目標。進入裕陵地宮,則舉目皆是佛教題材的雕刻,除如四大天王、八大菩薩、八寶、法器等栩栩如生的雕刻外,尚有三萬多字的藏文、梵文經咒遍布其間,足見其生前身后對滿、蒙、藏聯盟的重視。
11月9日上午,參觀團首先到達承德避暑山莊,在河北民族師范學院許可、戴克良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參觀。避暑山莊作為清前中期皇帝圍獵、處理政務的居留地點之一,長期以來受到清史研究者的重視。此次考察避暑山莊及其附近的廟宇,可以更直接地感受清帝對避暑山莊政治意義的認識與構建,并了解在這一過程中清帝真正的關注點與相應的理政策略。集宮殿、湖泊、草原、山巒景致于一體的避暑山莊,與同時運用漢、滿、蒙、回、藏五種文字書寫的山莊東側正門麗正門一樣,彰顯了其匯聚天下眾民合一的理念。山莊內部景致多樣,時值深秋,寒潭正清、枯蓬無色,群石聳立、洲島錯落,野徑無人,別有風味。當日下午,考察移步外八廟中的普寧寺、普佑寺、安遠廟。普寧寺區整體可視為明確的前后兩部分,前部建于平地,采漢式格調;后部建于高山,循藏式傳統。其中,其千手觀音雕塑規制宏大、造像絕倫。普佑寺不幸于抗日戰爭期間毀于兵燹,唯其基座及羅漢像數百幸存。安遠廟俗稱“伊犁廟”,仿新疆伊犁河北岸的固爾扎廟修建。該廟毀于阿睦爾撒納潰軍之手,清軍平叛后,達什達瓦全數遷住熱河,因于高坡之上重建此廟。
11月10日上午,考察隊伍在微雨蒙蒙中,開始了針對普陀宗乘之廟、須彌福壽之廟、普樂寺的考察活動。“普陀宗乘”者,“布達拉”也。蓋此仿布達拉宮而建,又稱小布達拉,規模為承德外八廟中至偉,因慶乾隆本人六十壽辰及其母八十壽辰而建。整體布局依山就勢,級級高升,氣勢恢弘。殿堂樓宇,星羅棋布,磚墻既高而闊,無數盲窗點綴其間。至其建筑中心大紅臺上萬法歸一殿,則殿頂用鎏金魚鱗銅瓦覆于其上,金光溢彩,富麗堂皇。“須彌福壽”者,“扎什倫布”也。須彌福壽之廟專為前來賀乾隆七十壽誕的六世班禪而建,沿一條較明顯的中軸線建造,采取左右基本對稱的排列布局,層層疊進,以琉璃萬壽塔為頂點。從總體上看,這是一處典型的藏族寺廟,但從某些建筑個體和細部裝飾中,又能窺出漢家風范。而在普樂寺,漢藏結合的風格則一如小布達拉:西部依照漢族寺廟樣式,由山門、天王殿、鐘鼓樓、配殿、正殿組成;東部則依照藏族風格。主體建筑為旭光閣,重檐圓頂,大類北京天壇祈年殿。細心觀察,則蒙古族的火團符號,同樣隨處可見。由此可以看出,這些宗教建筑無一不體現出一種以漢式宮殿建筑為基調,同時吸收蒙、藏、維等民族建筑藝術特征,體現各種民族特色均匍匐于皇權之下的多樣統一的政治理念。由此登上旭光閣,秋雨初霽,可以遠眺磬錘峰、避暑山莊,天高云淡,望峰息心。
下午,同學們前往武烈河以東的磬錘峰景區,攀登這座與避暑山莊隔河相望、共外八廟名勝鑲嵌相融的山峰。磬錘峰具有丹霞地貌,其中頂點處形似棒槌,格外使人矚目,“棒槌山”因之得名,在前一日的考察中,也多次吸引了團內同學們的注意。峰上山路蜿蜒曲折、起伏不定,四周層林盡染、亂云飛渡,美不勝收。四下而望,古熱河廳的全景隨之映入眼簾。身在磬錘下,則有石蛤蟆遙遙相看,其間雖風息樹靜,然山如濤怒,于斜日中蔚為壯觀。
11月11日,考察團自承德市區前往位于京冀交界處的灤平縣金山嶺長城。金山嶺長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,后經時任薊鎮總兵官戚繼光、薊遼總督譚綸續建、改建。該段長城隱于群山之間,因勢而建,登高一望,視野開闊,景觀奇瑰,敵樓不但密集排列,而且建筑技藝精湛,足稱其有用于世,且壯美于今。當日下午,同學們坐車返回學校,考察活動圓滿結束。
此次集體離京考察,為同學們提供了寶貴的走出書齋、感受歷史場景的機會。實地的參觀歷史文化遺存,無疑能促進對書本知識的深刻理解,更進一步認識到清史研究的復雜性。各種文物、遺跡作為活生生的歷史,都是進行學術研究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。此外,這次專業考察還加深了同學們之間的相互了解,同時專業不同的同學之間,還能借此機會對專業以外的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:這些都是這次考察帶給清史所同學們不可多得的寶貴體驗。
文 / 謝長龍
圖 / 李世鵬
|